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上海市 [切换地区]

 找回密码
 加入家族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1636|回复: 1

中华朱氏源流与永州朱氏

[复制链接]

231

主题

94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572
发表于 2015-1-11 01: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姓氏源流
朱(Zhū)姓源出有七: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第五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代曹挟于邾国,他的遗族以国名为氏,称邾氏。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掉耳旁,改姓朱,称为朱氏。
    2、出自舜时大臣**的后裔。据《元和姓篡》、《姓氏急救篇·颜师古注》等资料所载,舜时有大臣**,其后人亦为朱姓。
    3、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微子的后裔,因避难改为朱氏。据史书和《姓氏急救篇·王应麟补注》等记载,后汉有朱晖,是为先世宋微子(商纣王的庶兄,是宋的开国君主)的后裔,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宋国被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出自上古传说中的古天子朱襄氏所简改。据《路史·后纪》及《续汉书·郡国志》等有关资料所载,另一支朱氏出自上古传说中的古天子朱襄氏,后简改为朱氏。
    5、出自祁姓,为尧帝儿子朱丹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尚书》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朱姓出自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尧的儿子丹朱之后,以祖名为姓,称为朱氏。
    6、出自他姓改姓而来。据《朱氏宗谱》等资料所载,朱有由他姓改姓而来,包括“冒姓”与赐姓者。
    7、出自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朱姓。据《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皆改姓朱氏。其他小数民族中亦有朱氏。
    得姓始祖:朱挟。在远古部落首领颛顼时代,颛顼的后代曹安被封在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周武王消灭了商朝以后,把他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国,而把曹安的后代曹挟改封在邾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称为朱子挟。战国时代,朱子挟建立的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其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邾氏。后去邑旁改“邾”为“朱”,称为朱氏。朱挟从而也就成为朱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一个是河南、安徽间地,一个是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成为了我国南方朱氏家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朱姓族人主要生活在北方的中原地区,但仍发展缓慢,人少势微。到秦汉时期,朱姓得以较快发展,名人不断涌现,先后出现了朱氏三大家族,使朱姓得以巨大发展。到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终于形成了朱姓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四大望族,即吴郡朱氏、沛国朱氏、南阳朱氏、平陵朱氏。其中吴郡朱氏兴起于西汉中期,以朱买臣为开基祖,其子孙在三国、魏、晋时,世代为官,从而繁衍为江南四大望姓之一。沛国朱氏则渊源久远,被奉为朱姓正宗,历汉、魏、晋、南北朝,终成朱姓望族。而南阳朱氏与平陵朱氏经汉朝时发展繁衍,也终于成为当地望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外族入侵,朱姓族人纷纷由原来的河南、山东等北方繁衍地迁徙南方。同时出现与少数民族融合情况,令朱姓更加得以繁衍,先后出现了河南朱姓望族,江南朱姓望族等等,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朱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隋唐五代时期,是朱姓发展的低潮期,由于当时实行科举制,朱姓失去世袭高官的地位,特别是江南朱姓走向衰败,但在此期间依然出现了永城朱姓、昌平朱姓,从而使朱姓广布于安徽、广东、湖南等地区。在宋元时期,居于江南的朱姓又开始复兴,出现了一批以朱熹为代表的名人,在历史的发展上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并使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朱姓得以繁衍。到了明清时期,朱姓发展进入顶峰,朱姓在明时成为皇姓,族大势盛,在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到清时,由于农民起义,外族入关,最终在此时朱姓再次进入低谷,但因避难外迁反而广布于全国各地。朱姓在今日以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四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五。

朱、庄、严三姓联宗  
  1970年,生活于台湾、香港的朱、庄、严三姓发起并完成联宗,编辑出版《朱庄严氏大族谱》。[15] 三姓得以联宗的历史因缘并不单一,而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庄、严二姓原姓“庄”,后因避讳而改姓“严”。郑樵《氏族略第六》避讳第八:“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等等。《朱庄严氏大族谱》转载《香港庄严宗亲总会会刊》中的《庄严氏族考》一文,作者严既澄,所述庄、严二姓渊源颇详,兹引如下:   庄、严二氏,均导源于春秋时代之楚国,原属芈氏。至春秋末叶,楚庄王之后裔,始有改称庄氏者,此亦我汉族古代以谥为氏之例。惟在楚庄王之前,宋国已先有庄氏之族,见于《左氏传》;其地区亦在今河南省之东南部,与楚国领土相毗连。宋国之庄氏苗裔不多,远不如楚国之一支。故今日回溯我族之起源,仍当以楚庄王之后裔为主,而以宋国之庄氏为旁支。当时楚国幅员甚广,至战国时代,且一跃而为七雄之一,与鲁省之齐国,同为新兴之秦之劲敌。由是庄氏之族人,亦随政治势力之扩张,而遍布于中原各地;惟仍以楚国本部所辖之豫、鄂、湘、桂,以及吴越两国之领土为宗支最繁。至东汉明帝时,以明帝名庄,乃讳庄为严,所有西、东汉严姓之著名人物,殆均为庄氏所改称。大抵两汉时通都大邑之中,当不复有以庄为姓者;惟山陬海隅、政令不及之处,或不免有一仍旧贯者。至晋、唐以后,恢复本姓者渐多,从此庄、严二氏遂并行于中国各地。 庄、严二姓以东汉明帝以前之庄姓,为二姓联宗的根据。因此,庄、严异姓联宗的性质,大致接近于本文第一节讨论的源于同一古姓的异姓联宗类型。   第二,朱与庄、严联宗的根据,源于赘婿关系。《朱庄严氏大族谱》载有《朱庄严三姓渊源》一文。此文原作者为庄氏龟洋十二世孙庄英玉,作于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岩岭十九世孙庄顺安(序平)于1968年改写。移录如下:   夫始三郎庄公,号太平山老人,系唐黄门都监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孙也,父庄杉公,母苏氏;先世乃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人氏。值宋末元初,世景扰攘,屡遭兵燹;父祖避乱,侨居大埔县神前乡狮子口住焉。不幸年幼失怙,依伯松公教养。迨元至治二年(1322),公年廿七,未娶也。素谙勘舆之道,因游于霞漳靖邑永丰里龟洋社。有朱开山公者,邑首富也,一子早哀。公游来朱家看地有素,朱翁以公性行端悫,笃信忠义,甚器之,许以故男妇何氏,招婿入嗣,依以为老。公事双亲,犹生身父母;翁视东床,犹如己出。翁婿相得,一家圆融,乐莫大矣。何氏生二子,朱翁无嗣,公承业垂统。厥后建祠祭祀,配以必文、必华二孙,盖不忘所自也。而庄公特祠,不与朱翁同庙,礼也。自是朱嗣庄续,传统四百星霜,裔孙何止巨万,诚吾朱、庄不祧之祖也。   洎夫明清变革之际,皇明沦亡,国姓遭劫,族人唯恐罹祸,因而倚附于庄氏者众。及至局势大定,满清虽停止杀戮,惟代远族繁,子姓混淆不清,且鲜有再复朱氏本姓者,故而相议朱、庄不通婚姻,以示同气连枝之意也。   复考庄、严二氏联宗,其在汉以前原为一姓,以有嫌名之讳,遂成音义之分。氏虽各判,系本同源。昔者漆园作吏,庄周并称道家之祖;富春垂钓,严光独具高义之风。至若考亭世德,朱熹穷理道贯孔孟,皆我三姓先祖之光,抑亦后人之矩范也。   据此可知,朱、庄、严三氏得以联宗,是因为在元中期庄氏通过“招婿入嗣”的方式与朱氏发生了世系联系。[16] 根据元代制度,庄氏入赘属养老女婿性质,俗称“补代”,故所生子姓朱,在法律上属于朱姓后裔,即“朱嗣庄续”。[17] 因此,在朱氏聚居的地区,庄、朱二姓祖先分庙祭祀,庄氏不具正式祖先的地位,只是一个“特祠”,其目的是将庄氏世系与朱氏世系作并列的对照,以示父系血统渊源,是所谓“不忘所自”。清初朱氏子孙为避牵连,一时间有改姓庄氏的趋向。这一行为在世系关系上属于向庄(严)氏的“归宗”或“复姓”。由于年代久远,“子姓混淆不清”,改、避已意义不大,只能相约不通婚姻,以免世系过于混乱;最后,在朱、庄、严三姓间,构成了异姓联宗关系。这一解释,大致上说明了三姓联宗的历史渊源。   庄、严二姓联宗尚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朱、庄、严三姓联宗显然只是始三郎庄公后代所能接受的一个特例

部分字辈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朱元璋为秦愍王朱樉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朱棡后裔,以: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20字为派语。

    楚王朱桢后裔,以: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为本族派语。

    代王朱桂后裔,以: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等20字为派语。

    庆王朱椭后裔,以: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衍,骘眷发需昆”等20字为本支派语,以分昭穆。

    朱撼后裔以: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等20字为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沈王朱模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佶幼诠勋胤,恬理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等20字为本系派语。

    唐王朱柽的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等20字为本系派语。

    伊王朱(木彝)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
    “禺页勉諟讦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等20字为本系派语。

    韩王朱松后裔,以: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朱姓宗祠门楣题辞
紫阳世泽    考亭家声

    上述两门楣题辞均源自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紫阳堂号。

-----------------------------------------------------------------

〖朱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负荆勤读;
折槛旌忠。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年轻时家贫,靠卖柴为生,肩挑薪而目读书。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多次忤逆权贵。成帝时任槐里令,上书借上方剑,斩佞臣张禹,成帝发怒要杀他,御史拉他出殿,他攀折殿上门槛大呼:“我能跟从龙逄、比干在地下,也知足了!”被赦免。后来要修门时,成帝不让换,说是用来旌表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
白鹿家声。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宋·朱熹,别号紫阳。尝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鸾台表直;
鹿洞垂规。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死。下联典出南宋·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治推北海;
歌遍南阳。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出典出汉代舒地人朱邑,年轻时为桐乡啬夫(乡官名,掌管诉讼和赋税),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很受吏民敬爱。后举贤良,官北海太守,治行推第一,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永平初年为卫士令,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人们为他作歌:“强直自遂(刚正而不为人所动摇),南阳朱季。吏畏其威,民怀其惠。”

婺源著氏;
徽国流芳。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南宋·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卒谥文,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鹅湖世泽;
鹿洞家声。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南宋·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南宋·朱熹题白鹿书联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

〖朱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鸾台夸气节;
道院画禽鱼。
——李文郑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博学而重气节。咸亨年间为洹水尉,武后时曾上书实行宽简仁爱之政,打击朋党,受赏识,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人称有董狐(古代良史)之笔,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当时,大臣魏元忠、张说受张易之诬陷,没人敢站出来说话,朱敬则一人上谏,使二人得以免死。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明代宁王朱权后裔,世居南昌。明亡后,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建青云普道院。擅画水墨花卉禽鱼,简练概括,形象夸张,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又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
鹅湖化日长。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从李侗学习,是二程(颢、颐)的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他任南康军守时,曾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并亲手订立学规。又曾在江西铅山鹅湖山讲学。

几阁文墨暇;
园林春景深。
——佚名撰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沛国源流远;
紫阳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朱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朱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
四书精典宋圣贤。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一统天。
——明·朱元璋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明·朱元璋撰书联。

汉室忠臣旌折槛;
理学心源忆考亭。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御寇;
才女词几致贻讥。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因部将叛变而被俘,任前秦尚书。后在淝水之战中,反秦归晋,历官豫、兖、青诸州剌史,多立战功。下联典出宋代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生于仕宦家庭,幼年聪慧,喜读书。因对婚姻不满,抑郁悲伤,诗词多幽怨之作,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句,人们怀疑她不贞,几乎留下讥讽。当时人称其词为“才女词”。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

太行浩气传千古;
猛士如云唱大风。
——朱德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集朱德诗句联。

千古正学开河洛;
万世斯文接鲁邹。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采用朱熹祠联。

千树梅花百壶酒;
一庄水竹数房书。
——清·朱彝尊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初词人朱彝尊自题联。

无贤不是朱门客;
有子皆如玉树枝。
——朱庆余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唐代诗人朱庆余诗句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自题联。

爱民良吏称千载;
治学殊功注五经。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大司农朱邑,“廉平不苛,治行第一,吏民爱敬之”。下联典指南宋·朱熹,曾注《诗集传》等儒家五部经典。

-----------------------------------------------------------------

〖朱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爱士礼贤,名戴太守;
淑人君子,帝表司农。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朱大志事。下联典指汉代名人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彦和器宇;
琼林黄榜,大会状文章。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朱异,字彦和,遍览五经,尤明礼易。下联典指明代朱缙、朱希周、朱国祚,先后皆中状元。

玉海千寻,遍探五经之秘;
书楼万卷,博搜二酉之奇。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朝梁钱塘人朱异,字彦和,跟从五经博士明山宾学习,遍阅五经,尤其精《礼》、《易》,兼通博弈书算。梁武帝时为中书通事舍人,官至侍中、中领军,掌管机要三十余年。“玉海千寻”,是说朱异气度弘深。《南史·朱异传》有句:“(朱异)器宇弘深……玉海千寻,窥映不测。”下联典出宋初渼陂人朱昂,字举之,少年时酷爱读书,当时人称南唐青州人朱遵度为“朱万卷”,称朱昂为“小万卷”。真宗时官至翰林学士。“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县,小酉山中有石穴,藏书千卷,相传为秦人避居隐学于此。后用“二酉”指丰富的藏书。

姿文仪武,古今名家振寰宇;
治世安发,吾族帝王垂青史。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应城市朱氏宗祠“紫阳堂”堂联。

道统阐薪传,洙泗真源今未坠;
儒型垂梓社,沧州精舍此重开。
——清·林则徐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林则徐题福州朱文公祠联。

迁知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
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
    此联为浙江省余姚县四明山镇朱氏宗祠联。上联讲典阳该支朱氏宗根源苏州。下联典出该宗族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

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
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余姚四明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来源于苏州;下联典出余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

迁移自吴歙婺而来,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里;
裔嗣逾宋元明以后,诗书启佑,几人腾翥咏梧冈。
——朱兰坡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墉头街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迁移经历。下联典出宋代以来,朱氏人才辈出

古今名人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沘、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炖、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下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还有, 诺贝尔奖物理学家, 朱隶文, 是美国史丹福大学教授.

部分名人简历
朱凡校长
    朱凡(1908-1987),原名朱宗仁,又名朱一苇、朱石清,江苏省涟水县河网乡潘刘村人(为朱际云长子)。先后就读于县小学、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上海艺术大学。精通文学、哲学、历史,熟练掌握英、日两门外语。193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同年9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8年8月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又是人民教育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受共产党派遣,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1933年因参加和领导卖票工人大罢工而被捕,解往南京,被判刑15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5年由涟水县教育局长郑宾等人出面,请顾祝同保释。出狱后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教书。后因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官方驱逐出境。1936年8月在陶行知先生帮助下,返回上海,与左翼作家张天翼、陈白尘、蒋牧良等一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同欧阳山主编《说家》,和艾思奇创办《大家看》、《少年丛书》等刊物,为徐迈进编选国内外短篇小说20余册。在此期间,以“阿累”等笔名撰写了不少文艺评论、杂文、散文,还搞翻译,译有《鲁迅是一把剑》等作品。1938年8月由上海“文总”指派,在国民党陈诚部队中任地下党特支书记。上海沦陷前,参加上海“文救”工作,和陈国栋等人率领一批年轻文艺工作者,组织战地服务团,任党支部书记。11月上海沦陷后,他率战地服务团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次年5月战地服务团被顾祝同逼离皖南到武汉。经长江局和周恩来同志介绍,到大别山参加安徽省动委会工作,主编《文化月刊》。1941年1月被调到新四军2师所在地参加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先后任淮南津浦路西区《新民主报》主编、文教科长、淮南津浦路东区教育科长、《江淮日报》主编。不久又调任淮海行署秘书长。1943年3月任涟水县长,兼敌工部长和涟水中学校长。1945年5月南下浙西,任天北专署专员。不久又到苏南,任中共苏南区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北撤山东,先后历任中共东海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敌工委,中共第三野战军宣传部部长。1948年辗转至豫西,在宝丰创办中原大学并任副教务长、中共中原大学党委副书记。 1949年春从开封随军南下,5月进入武汉,以军事代表身份接管武汉大学。8月湖南和平解放,随中共湖南省委到长沙,先后担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文委副主任、省委宣传部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4月至9月任湖南大学代理校长。1959年7月再任湖南大学校长,并兼任湖南省社联主席。“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止工作。1981年3月第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1982年离休后,仍接受省委委托,为湖南大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做了有益的工作。
    1987年1月8日在长沙病逝,终年79岁。生平已载入《中国名人大典》。

    朱开轩主任
    朱开轩(1932.11-——),上海市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学习。195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1988年当选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
    1952年先在北京大学干部补习班学习,后考入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学习。195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历任杭州空军二预校副分队长,哈尔滨空军901部队副区队长,北京航空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系副主任、系总支副书记、代书记,教务组副组长、科研处处长、副教务长、副院长、中共北京航空学院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协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国家教委党组副书记。1988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顾问,中国科协常务委员,国家科委兼职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1994年任全国扫盲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组长。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朱庆生副部长
    朱庆生(1943.12-——),陕西省榆林市人。1962年8月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7年12月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大连210医院、215医院军医,南京牛首山铁矿医院医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医师、医务处副主任、常务副院长、院长,南京市卫生局局长、中共南京卫生局党委书记,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正局级),卫生部计划财务司司长,卫生部办公厅主任。1998年10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中共卫生部党组成员,主管医疗体制改革。1998年10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2004年从卫生部副部长岗位上退休。目前仍担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朱志刚副部长
    朱志刚(1950.5-——),北京市人。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82年任北京市大兴县财税局副局长、局长,1986年任北京市大兴县计委主任兼财政局长、党组书记,1987年任北京市大兴县副县长、中共大兴县委常委,1989年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司长,1994年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1998年7月至任财政部部长助理、中共财政部党组成员,2000年7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共财政部党组成员。

    朱丽兰部长
    朱丽兰(1935.8-——),女,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西女中。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参加工作。大学文化,研究员。1997年8月被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对高分子材料剖析及结构表征课题的研究获部级重大成果奖。
    1955年高中毕业后到苏联奥德萨大学攻读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1959年7月毕业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组组长、室副主任、副研究主任、副研究员、所长,兼职教授。1979年至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西德弗拉堡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进修。1986年起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991年1月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国家科委党组副书记。1993年5月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国共国家科委党组书记。1996年3月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同年5月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9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2001年2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主要从事高分子反应动力学、高分子材料剖析、性能结构形态关系的研究。直接参与和领导国家“863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火炬计划的制定,负责组织实施。其研究项目曾多次获国家部委级奖。1993年获美国美洲中国工程师协会颁发的“杰出服务奖”。译有《有机化合物光谱鉴定》,著有《当代高技术与发展战略》、《发展与挑战》等书,并发表了几十篇论文。

    朱学范部长
    朱学范(1905.6.12-1996.1.7),上海市金山县人。上海法学院毕业。1942年美国哈佛大学肄业。192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劳工运动的领袖,知名的工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4年进上海邮局工作。先后参加了爱国反帝的“五·卅”运动、上海邮局的罢工斗争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底任上海邮务工会执行委员。1932年后,历任上海邮务总工会常务委员,上海总工会主席,全国邮务总工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35年参加组织中国劳动协会,任理事长。
    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区工会代表在汉口发起组织中国工人抗敌总会筹备委员会,任中国劳动协会常务理事、理事长。1936年起多次参加国际劳工第20届至26届会议。1937年至1944年被选为国际劳工局理事。1939年至1945年被选为国际工会联合会理事。接受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直担任民革中央的主要领导,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发展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与解放区工会代表一起出席世界工会大会,并参加国际劳工大会,被选为世界工联副主席。1948年2月到解放区,同年参加第六次劳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1949年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参加筹备并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国工会的团结和统一、为中国工会走向世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第1任)部长。具有丰富的邮电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更大的干劲,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担任邮电部长的十几年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为创建新中国的邮电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第七、八、九届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四届中央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1981年12月、1983年6月、1988年 4月先后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9年10月、1983年12月先后当选为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1988年1月、11月先后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六、七届中央主席。1992年12月当选为民革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长。
    1996年1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遵其遗嘱,骨灰安葬在家乡的枫泾公墓。

    朱振中常委
    朱振中(1937.5-——),江苏省南通市人。1984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2年7月在吉林工业大学毕业。现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农机化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津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新疆区委主任委员。
    1956年9月在吉林工业大学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学习。1962年9月在新疆农科院农机化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农机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等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乌鲁木齐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第七、八届委员、第八、九届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新疆自治区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届主任委员,民盟第五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六、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常务委员委员。
    从事精量播种机、棉柴收获机、水田机械化、拖拉机、葡萄干加工机械、残膜回收机械等项国家及自治区科研项目。其中葡萄干加工工艺及设备的研究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及自治区星火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实用新型专利。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了《我国葡萄干加工成套设备的设计与研究》、《葡萄干脱清选机的研究》等十几篇论文,有的论文被评为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以及1991年至1995年、1996年至2001年荣获新疆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

    朱镕基总理
    朱镕基(1928.10.1-——),湖南省长沙市人。1947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948年12月参加工作,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
    解放战争时期,1947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生产计划室副主任。1952年任国家计委燃动局、综合局组长,国家计委主任办公室副处长,国家计委机械局综合处副处长。1958年任国家计委干部业余学校教员、国民经济综合局工程师。1970年下放国家计委“五七”干校劳动。1975年任石油工业部管道局电力通讯工程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室主任。1979年任国家经委燃动局处长、综合局副局长。1982年任国家经委技改局局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1983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国家经委党组成员。1985年任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共国家经委党组副书记。1987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1991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中共国务院生产办党组书记,兼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中共国务院经留办党组书记。199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兼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主任、中共国务院经贸办党组书记。199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95年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1998年3月17日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第9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2003年3月正式从国务院总理的职位退休,温家宝接任总理。
    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镕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在最后一次听取香港特首董建华进京述职时,曾向在场询问其去向的记者透露:退休后,将闭门谢客,在家读书。果然,告退政治生涯后,深居简出,低调异常,不再于公众场合露面。常以“一介草民”幽默自称,心态也完全回复到平民百姓之状。以前,当国务院副总理和总理的时候,屡次自我感慨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大,日子不好过。现在无官一身轻,每天的日子过得自在而松弛。

    朱穆之部长
    朱穆之(1916.12.25-——),原名朱仲龙,江苏省江阴县人。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193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新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35年在北京大学读书。1936年2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积极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大学毕业,9月任南京《金陵日报》编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9年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部队和地区从事宣传的部门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聊城县、临清县专署秘书。1939年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1941年任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太行分局宣传部宣传科科长,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新华通讯社临时总社蒋管区组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后,先后任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新华通讯社解放区编辑部主任,新华通讯社第二副总编辑、副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副社长。1964年12月任中共新华通讯社编委会党组第2书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1972年9月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共新华通讯社党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党组书记。1977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宣传口领导成员、宣传部副部长。1982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共文化部党组书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1990年起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全国文化联合会委员。1993年6月任中韩友好协会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届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著有《论新闻报道》,写有《关于新闻写作的几个问题》、《新华社对新闻的要求》、《关于深入》等文章。





永州各地始祖与派系
道县新车朱氏

    始祖政公,字颐德,号施家,山东沂州府莒州箕屋山人,唐乾符间,奉旨为总管行军刺史,追剿黄巢,由荆衡抵西粤贺州,卒于途,其子南强、南武、南仲扶梓归至湖南道县西乡新车,奉诏赐葬,遂以新车为家。族人分布于尚义乡新车对河处、新仁乡、崇礼乡、广贤乡及江华县等地。至1949年,已传46代,共20000余人。总祠在新车老宅。

道县禾塘塘下村朱氏

    始祖崇泰公,二世显忠,三世天生字祥明,山东人,生于宋宝庆3年(1227),咸淳元年(1265)授湖广平节度使,因旨贬营道州卫,终于住所。子孙择居于登封乡(今午田乡)禾塘塘下村。族人分布午田、寺下、塘下、宝塔脚、蒋家洞、八家、新车、烟丝垒、五福、红盆等村。


蓝山在城乡八溪洞朱氏

    始迁祖云淢公,宋朝人,由桂阳宦游来蓝山。至十六代华翰分居八溪洞。至1931年,凡22户,男56人,女49人,共105人。


蓝山在城乡花果园朱氏

    始迁祖贤公,宋绍兴间由江西泰和县来蓝,居楠木桥。六代景云迁塔下洞。二十代俊生,清顺治迁花果园。至1931年,凡91户,男256人,女270人,共526人。


蓝山在城乡史家冈朱氏

    始祖贤公,十二代孔训,明洪武间自蓝山塔下洞迁此。至1931年,凡21户,男43人,女41人,共84人。


蓝山舜乡所城朱氏

    始祖一君公,明洪武时山东武定县武举,后裔明万历时迁此。至1931年,凡30户,男59人,女57人,共116人。


蓝山凤感乡马骆湾朱氏

    始迁祖化章公,清康熙时由广东乳源迁此。至1931年,凡5户,男12人,女10人,共22人。


蓝山在城乡白书房朱氏

    始祖贤公。二十五代朝幹公,清康熙时由花果园迁此。至1931年,凡91户,男256人,女270人,共526人。


蓝山舜乡彭家围朱氏

    始迁祖伯思公,清乾隆时自蓝山花果园迁此。至1931年,凡12户,男35人,女37人,共72人。


蓝山源头洞朱氏

    始祖贤公,二十六世祖某,清乾隆间自花园迁此。至1933年,共202人。


蓝山凤感乡朝水庙朱氏

    始迁祖福才公,清同治间由临武县迁此。至1931年,凡18户,男25人,女23人,共48人。


新田古牛岗朱氏

    始迁祖子明公,字秀华,因宋末之乱徙宁远,越三世至康祥公,行二,由宁远美水坊迁此。至1949年,已传22代,共350人。


新田博大乡枝宅背朱氏

    始迁祖一林公,清时自零陵县因逃难迁此定居。至1949年,已传10代,共120人。宗祠在枝宅背村。


新田万义乡朱家村朱氏

    始迁祖读公,清时由江西泰和迁此。至1949年,已传12代,共120人。宗祠在罗家坪。

本人承接宗亲公司--呼叫中心研发-网络电话回拨平台研发-提供网络电话和呼叫中心建设运营一条龙服务,欢迎宗亲找我。http://shop129691593.taobao.com/淘宝店
知宗亲之所需、供宗亲之所求、思宗亲之所想、帮宗亲之所需、急宗亲之所想,成宗亲之所愿,圆宗族强盛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回帖

7

积分

信息监察员

积分
7
发表于 2015-4-28 18: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点个赞{:soso_e179:}{: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族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朱氏网站-朱氏论坛-鸿蒙朱氏联合会-世界朱氏联谊处-世界朱氏一家亲 ( 皖ICP备15016107号-2 )

GMT+8, 2024-12-22 14:52 , Processed in 0.71069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